
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·语文(七) 语文答案【20·JD·语文-QG】
需要核对本张试卷答案请点击页面底部“立即查看”
更多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试卷答案核对请微信公众号搜索“答案易对”关注!
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·语文(七) 语文答案【20·JD·语文-QG】资源验证如下:
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,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。有一种说法,提倡“好读书,不求解”。我以为,读非专业的书,大可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:而读专业的书,则切不可不求甚解。用司马迁的话说,应该“好学深思,心知其意”。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,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,没有固定的模式。如果读中国文化的经典,这里我推荐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诀:“敛身正坐,缓视微吟,虚心涵泳,切己省察。”朱熹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读经典之书的方法,也就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。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,但同样值得今人思考。
读书与修身有着密切关系,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。不过,在这个问题上,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存在分歧。理学认为要成圣贤既要读书又要修身,脱离读书去修身或脱离修身去读书,都不可取;而心学则认为,要成圣贤,只要修身,增进心性修养就可以了,读书是没有用的。所以,人如何才能成为圣贤,是两条办法还是一条办法,就构成了从宋代到明代思想史的主要背景。现在看来,光读书并不一定能增益你的道德品质,但如果不读书,仅仅从事心性修养,那么道德发育程度也是有限的。因为如果对社会、人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不能建立在健全理性的基础上,就得出正确的结论,而要达到理性的自觉和明激,就离不开读书。
修身的“身”主要不是指生理的躯体,而是人的各种行为的综合载体。修身实际上是指如何使一个人的身体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但是,这个提法本身尚未进入心理层面,比如,一个人虽然行为上服从了,但心里未必认可。所以,在儒学经典《大学》里,又强调“正心诚意”,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应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。这样,一个人的行为和人格就比较稳定,修身也就从外在的行为进入内在的道德心理层面,正心修身还包括要把那些不良的、破坏性的情绪排除掉,这就涉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问题。
1.答案B
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。
解题分析原文有“光读书并不一定能增益你的道德品质”的表述,因此“只要……就…”的条件关系不成立。
2.答案C
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、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
解题分析第三段引用《大学》的观点只涉及修身关乎内在的道德心理层面,与读书的重要性无直接关联。
3.答案D
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。
解题分析A原文第一段作者认为“读专业的书,则切不可不求甚解”,针对的是有人对专业的书“不求甚解”。B原文第二段有“理学认为要成圣贤既要读书又要修身”,因此“朱熹认为读书胜于修身”的说法错误。C原文第三段有“修身的身主要不是指生理的躯体”,因此“修身的“身”与人的躯体无关”的说法错误。
以上就是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·语文(七) 语文答案【20·JD·语文-QG】的部分试卷内容,需要核对本张试卷答案请点击“立即查看”更多答案请微信公众号搜索“答案易对”
在答案易对网内,和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·语文(七) ?语文答案【20·JD·语文-QG】相关的内容还有很多,关于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·语文(七) ?语文答案【20·JD·语文-QG】的相关文档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.进行具体了解。以上是对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·语文(七) ?语文答案【20·JD·语文-QG】相关介绍,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可以收藏。欢迎随时查看。
我们整理汇总了更多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·语文(七) ?语文答案【20·JD·语文-QG】相关内容如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