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学

高三2024新高考单科综合卷(一)1化学(新教材)答案

作者: 来源:答案易对 2024-08-02 15:39:37  阅读:162次

高三2024新高考单科综合卷(一)1化学(新教材)答案正在持续更新,目前答案易对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,供大家查缺补漏,高效提升成绩。

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。

    1、2024新高考化学
    2、2024年新高考化学
    3、2024年高考单科综合题型卷全国卷化学
    4、新高考化学试卷2024
    5、2023-2024学年度高考分科综合测试卷化学(三)
    6、2024新高考方案化学
    7、2023-2024新高考化学真题
    8、2023-2024新高考化学试卷答案
    9、新高考化学2024
    10、2024年高考单科综合题型卷化学
大题突破(五)化学实验综合题解析:[明确实验目的]探究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的条件类型一(2)[提出猜想或假设]碱性条件有利于银镜产生。[设计实验典题示例探究]分别向银氨溶液中加入5 mL NaOH溶液、5mL浓氨水、(1)AB碱石灰或生石灰浓硫酸5mL水,再向其中加入乙醛溶液,进行友应。[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了①从题表中可以看出,实验Ⅲ作对照实验,但实(2)验纯或排尽装置中的空气爆炸或仪器炸裂等验Ⅱ中没有银镜生成,则应对比实验工和实验Ⅲ,得出碱性条(3)丁件有利于银镜产生。②实验Ⅱ未产生银镜,从CH,CHO的转(4)94(5)BH4+4Cu2++80H=4CuN十BO,+6H,O化分析,影响因素可能是OH浓度或Ag浓度,实验I、Ⅱ混解析:(1)根据分析,C装置中制取的氢气需要除杂和千燥,即合液的pH相同,OH浓度相同,则影响因素为Ag浓度,加入除去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,应选择碱石灰(或生石灰等)既可以浓氨水后,平衡[Ag(NH,)2]+=Ag+2NH3逆向移动,吸收氯化氢也可以吸收水分,D装置制得的NaH能在潮湿的Ag浓度减小,导致实验Ⅱ未产生银镜。空气中自燃,还需要在D装置之后连接一个干燥装置,则实验(3)[提出猜想或假设]在强碱条件下,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装置的连接顺序为CA-→D→B,A盛装的试剂X为碱石灰银镜。[设计实验探究]向银氨溶液中加入aOH溶液至pH(或生石灰等),B中盛装的试剂Y为浓硫酸。(2)通入H2,点一14,得到棕黑色沉淀Y,振荡后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,有燃装置D处酒清灯之前的实验操作是验纯(或将装置中空气排气泡产生,试管内壁产生银镜。②经检验棕黑色沉淀Y中含有尽);若省略该操作,氢气中混有空气,可能导致的后果是爆炸Ag单质,验证Ag时,可加入稀硝酸溶解,根据实验产生的现象(或仪器炸裂等)。(3)由于量简的精确度不高,不属于精密进行判断,实验方案为取棕黑色沉淀Y,加入稀硝酸,产生无色测量仪器,则收集的气体的体积准确度较低,硼氢化钠与稀疏气泡,气泡接触空气变为红棕色,说明存在Ag。匚分析实验现酸友应时要确保反应装置内外压强相同,能使分液漏斗内的反象,归纳实验结论]①实验V中,能将Ag元素还原的离子可能应液顺利流下,综上分析应选择装置丁。(4)设样品中NaH的是OH,在强碱条件下,Ag氧化性强于OH,发生反应物质的量为x,NaBH,的物质的量为y,则有24x十38)4Ag+40H-=4Ag4O2↑十2H204.04g,样品与稀疏酸反应,反应方程式为2NaH十H2SO提能演练2H2↑+Na2SO,、2NaBH4+H2SO4+6H2O=8H21.(1)粗品含有摊溶于乙醇的煤灰、重金属硫化物等固体,有“沸石”9.184I2H3BO3十Ta2SO,,生成的n(H2)=作用停止加热,加快冷凝管内冷凝水的流速(2)防止NaS被22.4L·mol氧化(3)防止液体沿烧杯内壁流下过程中与空气接触使Na2S被0.41mo1,有x十4y=0.41,解得y=0.1mol,x=0.01mol,则氧化煤灰、重金属硫化物热过滤时漏斗的温度过低样品中颈氢化钠的纯度为0.1molX38g·mol解析:(1)回流前无需加入沸石,说明有物质可以代替沸石,由X100%≈4.04日题干信息可知,粗品中含有煤灰、重金属硫化物等固体,具有94%。(5)氢化钠是一种强还原剂,碱性条件下,NaBH与沸石”的作用。回流时,烧瓶内气雾上升高度不宜超过冷凝管CuSO,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铜、NaBO2和水,其离子方程式为BH,十4Cu华十8OI=4CuV+BO,+6H20。高度的3,若气雾上升过高,需要将温度降下来,故可采取类型三的措施是停止加热,加快冷凝管内冷凝水的流速。(2)回流典题示例时间不宜过长,原因是避免Na2S接触空气被氧化。(3)该(1)控制反应速率,防止因体系温度过高而发生爆炸实验热过滤操作时,用锥形瓶而不能用烧杯接收滤液,其原(2)需要控制反应体系温度为98℃,该温度接近水的沸点,为因是防止液体沿烧杯内壁流下过程中与空气接触使Na2S了使反应物受热均匀,且便于控制反应温度,采取油浴被氧化。煤灰、重金属硫化物难溶于热乙醇,可以通过热过(3)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,向其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滤除去。若滤纸上析出犬量晶体,则可能的原因是热过滤钡溶液,若无白色沉淀产生,测已洗净,反之,则未洗净时漏斗的温度过低。(4)固体表面沾有的C!ˉ全部来自第V步洗涤固体时加入的稀2.(1)Cu2÷+2H2O=Cu(OH)2+2H1盐酸,依据溶液是电中性可知,若固体表面无H(即最后一次(2)①深蓝色溶液中含[Cu(NH)4]2+,是无色溶液中的洗涤液的pH=7),测无C1[Cu(NH,)2]被O2氧化的产物,说明浓氨水溶解出了白色沉解析:(1)步骤I中,分批缓慢加入KMnO,粉末是为了控制反淀中的Cu*②NH3·H2O+H—NH+H2O(3)滴加应速率,防止因体系温度过高而发生爆炸。(2)该装置需控制BaCl,溶液,出现白色沉淀(4)Cu>SO2>CuCI(5)棕色溶反应体系温度为98℃,该温度接近水的沸点,为了使反应物受液滴人蒸馏水后离子浓度减小,CuCl(s)+2Cl(ag)热均匀,且便于控制反应温度,故采取油浴,不使用热水浴[CuCl(ag)Q>K,反应逆向移动,析出CuC1沉淀(3)判断固体是否洗涤干净的具体操作为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,向其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,若无白色沉淀产(6)6124H 4 2H,O(7)C1与Cu结合成工CuCL,]2-,其氧化性弱于SO2,使Cu能够被SO2氧化生,则已洗净,反之,则未洗净。(4)固体表面沾有的C全部来自第V步洗涤固体时加入的稀盐酸,依据溶液呈电中性可解析:(1)CuCl2为强酸弱碱盐,在水中发生水解反应:Cu++知,若固体表面无H(即最后一次洗涤液的pH=7),则2H2O=一Cu(OH)2十2H+,使溶液呈酸性。(2)①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,将实验b中所得固体加入氨水后,白色沉淀溶解,无CI提能演练变为无色溶液,最终生成深蓝色溶液,根据已知信息,其中深蓝(1)①该反应放热,S0Cl2沸点低(76℃),保持低温防止SOC12色溶液中含[Cu(NH,),],是无色溶液中的[Cu(NH3)2]被汽化挥发O2氧化的产物,说明浓氨水溶解出了白色沉淀中的Cu;步骤②固体完全消失(或B、C装置导管口冒出气泡速率近似相等)ⅰ中氨水过量,所以步骤川中加入稀硝酸后,发生的反应有(2)对C装置双颈烧瓶中的液体进行蒸馏(或取出C装置双颈NH3·H2O+Ht==NH+H2O。(3)进一步证实b中作还烧瓶中的液体进行蒸馏)原剂的操作为取b中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,滴加BaCL解析:(1)①由题于信息可知,该反应放热,SOC2沸点低溶液,出现白色沉淀,说明SO2被氧化为SO(4)根据氧化(76℃),需保持低温以防止S0Cl2汽化挥发,故反应过程中C还原反应规律,还原性:还原剂>还原产物,向硫酸铜溶液中通装置的烧瓶要放在冰水浴中。②由题干信息可知,PC1,为固入SO2,无明显现象,说明a中不能将Cu2+还原为Cu*或Cu,体,SO2为气体,POCl3和SOCl2均为液体,则判断PCl已与即还原性:Cu>SO2;根据实验证实,b中SO2能将Cr宁还原为SO,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完全消失(或B、C装置导管口Cu,发生反应S02+2Cu++2C1十2H2O=2CuC1↓十冒出气泡速率近似相等)。(2)利用POCl3和SOC12二者沸点SO十4H,即还原性:SO2>CuC1,综上所述还原性由强到弱的相差较大的特点,则反应结束后,从双颈烧瓶中的液体得到较顺序为Cu>SO2>CuC1。(5)由题可知,CuCl为白色固体,难溶于纯净的亚硫酰氯需进行的操作是对C装置双颈烧瓶中的液体水,可溶于c(C厂)较大的溶液生成[CuCl],棕色溶液滴入蒸馏水进行蒸馏(或政出C装置双颈烧瓶中的液体进行蒸馏)。类型三后离子浓度减小,CuC1(s)十2C1(aq)[CuCl (aq),Q>典题示例K,反应逆向移动,析出CuC沉淀。(6)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得失电子守恒规律,该反应中,S元素化合价降低6,得到6个(1)CH,CHO+2Ag(NH )OH A电子,即Cu元素化合价也升高6,失去6个电子,结合元素守CH,COONH,+2Ag+3NH +-H,O恒,等式左边补上氢离子,右边补上水,再由原子守恒,配平该(2)①II②加人浓氨水后,平衡[Ag(NH3)2]÷=Ag反应为6Cu+S02十12C1+4H*==Cu,S+4[CuCl十2NH3逆向移动,Ag浓度减小2H2O。(7)根据以上实验可知,在硫酸作用下,Cu不能单独(3)①OH一②取棕黑色沉淀Y,加入稀硝酸,产生无色气泡存在,在盐酸中,Cl与Cu结合成[CuCL]~,其氧化性弱于气泡接触空气变为红棕色,说明存在AgSO2,使Cu能够被SO2氧化。高中总复习·化学550参考答案与详解
本文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