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(陕西三模)(三)3答案(语文)

作者: 来源:答案易对 2024-05-05 15:07:53  阅读:162次

2024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(陕西三模)(三)3答案(语文)正在持续更新,目前答案易对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,供大家查缺补漏,高效提升成绩。

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。

    1、2024陕西省高三四模
    2、2023-2024学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测评卷(四)
    3、2024陕西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
    4、2023-2024陕西省高三第四次模拟
    5、2023-2024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测评卷四
    6、陕西省2024高三模拟检测三
    7、陕西省三模2024
    8、陕西省三模2024
    9、2023-2024学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测评卷(三)
    10、2024陕西省高三四模语文
时代的观众形成了基于民族认同的价值观,也激励了他们不断反刍、消化其中内涵,进而提出戏曲美育构想的新方案。变者,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。“美风化”的美育实践总是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密切相关。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,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。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,在诗散传统的影响下,古典戏曲承载的德育价值被突出。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,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,成为宣扬“启蒙”与“救亡”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。20世纪80年代以来,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,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,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。进入数字化时代,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,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、走向大众,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,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。基于“通”与“变”的演进逻辑,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“发现美”有所传承,又踏上了深入“探索美”的新征程。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,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,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。(摘编自刘玲华《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》)材料二:从历史的眼光来分析,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大致有以下两种倾向:第一种倾向是和心悦性陶情说。这是中国古典戏曲美育观的主流。王国维认为元曲作者是“以意兴之所至为之,以自娱娱人”,而不讳“思想之卑陋”,“元剧之最佳之处,不在其思想结构”,而在其文章的“有意境”,即“写情则沁人心脾,写景则在人耳目,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”。所以他说“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”。此种倾向考虑到了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情感上的娱悦,是非常正确的,但把戏曲的美育活动完全局限在个体自我的范畴,而人也是社会中人,全然决绝与社会环境的联系,既显得偏狭,又无实际操作可能性。第二种倾向是劝善惩恶风教说。李渔说制作戏刷根由乃“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,劝使为善,诫使勿恶,其道无由,故设此种文词,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,谓善者如此收场,不善者如此结果,使人知所趋避:是药人寿世之方,救苦弭灾之具也”。此种倾向不足之处在于可能走向为风教而风教的极途,从而漠视审美个体的内在审美感受,把风教推向僵硬机械的教条。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目的的两种倾向,实质可归结为情与理的审美差异。片面强调一端都有失偏颇,要追求实现情理交合、寓救于乐的理想目标。(摘编自陈军《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论》)1.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)(3分)A.材料一认为,“陶情”完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,“风教”则完成其德育实践。B.材料二认为,陶情说决绝个体与社会环境的联系,风教说可能漠视个体的内在审美感受。C,进入数字化时代,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将是追求戏曲的艺术美,强化戏曲的陶情功能。D.优秀古典戏曲作品既可以和心悦性,也可以劝善惩恶,这是两则材料观点上的共通之处。2.根据材料内容,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()(3分)A.“美风化”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,古典戏曲在产生时就天然具备了美育功用。B.因为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,所以“美风化”的美育实践体现的是的是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。C.“通”与“变”是古典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并行逻辑,古典戏曲的美育功能因此得以形成。D.如果想融合古典戏曲的陶情、风教这两种美育功能,我们就不应该对情与理有所偏废。语文·模拟卷(八)第2页(共8页)
本文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