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省2024届同步达标自主练习·九年级 九上 第一次语文试题

作者: 来源:答案易对 2023-09-25 00:50:40  阅读:313次

安徽省2024届同步达标自主练习·九年级 九上 第一次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,目前答案易对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,供大家查缺补漏,高效提升成绩。

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。

    1、2023-2024安徽省同步达标月考卷九年级语文
    2、2023-2024安徽省同步达标自主训练九年级
    3、2023-2024年安徽省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
    4、2024至2024学年安徽省九年级第一学期月考试卷二语文
    5、2023-2024学年安徽省九年级上学期联考卷语文
    6、2023-2024安徽省同步达标月考卷九年级上册第一次
    7、安徽省2024九年级同步达标卷
    8、2023-2024同步达标月考卷九年级安徽
    9、2023-2024安徽第一卷同步达标月考卷九年级
    10、2023-2024安徽同步达标月考卷九年级第三次
13.(10分)(1)如果做事不遵循古训,扰乱了政务,即使辞藻华丽,也终将留给后人耻笑,这不是我所需要的。(给分点:师:遵循、效法;虽:即使;贻:留给。)(⑤分)(2)帝王有过失,就像日月有日食、月食一样,人人都看得见。即使褚遂良不记录,天下老百姓都会记住的。(给分点:日月之蚀:日食月食;设令:即使、如果;皆:都。)(5分)参考译文:贞观十一年,著作佐郎邓隆上书请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编成文集。唐太宗说:“我的诏书和命令,如果有益于百姓的,史书都已经记载了,足以流传千古了。如果做事不遵循古训,扰乱了政务,即使辞藻华丽,也终将留给后人耻笑,这不是我所需要的。像梁武帝父子、陈后主、隋炀帝,他们都有文集传世,可是他们的行为大都不可取,最后,社稷江山统统断送在他们手中。君主圣明与否,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,何必一定要有文章流传后世呢?”太宗最终不许编文集。贞观十三年,褚遂良担任谏议大夫,兼任撰写帝王言行的起居注的史官。一次,唐太宗问他:“你的起居注,都写些什么呢?可不可以让君王自己看一看?我想看看起居注,用帝王的得失来警戒自己。”褚遂良劝阻说:“现在的起居注,就是古代记录帝王言语的左史,和记录帝王行为的右史。无论好坏全部记录下来,以期望帝王不做对国家不利的事情。可是,我却没听说过帝王自己要看关于自己的史书。”唐太宗说:“我有不好的言行,你们都记录下来了吗?”褚遂良说:“常言道,坚守道义不如尽忠职守。我的职责是记录历史,怎么可以不把一切都记录下来呢?”黄门侍郎刘泊说:“帝王有过失,就像日月有日食、月食一样,人人都看得见。即使褚遂良不记录,天下老百姓都会记住的。”贞观十四年,唐太宗对房玄龄说:“我每看前朝的史书,惩恶扬善,足以规劝警戒后人。但我不知道,自古以来当朝的国史,为什么不让帝王亲自看到呢?”房玄龄回答说:“国史既然善恶一定记录,希望警戒帝王不做非法的事情。只是担心有与君主意见相抵触的地方,所以不让君主本人看到。”太宗说:“我的想法不同于古人。现在要亲自看国史,如果记有好事,自不必说;如记有不好的事,我可以引为鉴戒,并加以改正。你们把撰写抄录好的国史送过来吧。”于是,房玄龄等人就把国史加以删减整理,成为按照年月顺序记事的编年体,撰写成高祖和太宗的实录各二十卷,上表呈献。太宗看到六月四日所记玄武门之变说得很含蓄,就对房玄龄说:“从前,周公东征诛杀管叔、蔡叔,从而使周室得以安定。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,而使鲁国得以安宁。我的所作所为,和古人的道理相同,都是为了安定社稷,以利万民。史官执笔,何须隐晦?你们应当立即改删虚饰之词,把这件事的原委写清楚。”事后,侍中魏徵上奏说:“我听说,君主身居至尊之位,无所顾忌惧怕,只有国史,足以惩恶劝善,如果写得不真实,那么让后世看什么呢?陛下如今叫史官修正《实录》,很符合公正的道理。”14.C【解析】没有比喻手法15.(6分)(1)想象新奇:“被谁偷了最高山?将谓六丁移取去,不在人间.”作者想象山被六丁偷去(2)妙趣横生:全词描写了人、神、云、风你争我夺的热闹场面。人去看山,不料山被六丁偷取,被晓云遮住,最后东风把山追还。(3)一问一答:上片问“被谁偷了最高山?”,下片回答,原来是被云遮住了。16.(6分)(1)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(2)抢榆枋而止翻翔蓬蒿之间(不过数仞而下)(3)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17.C【解析】盲人摸象:盲人摸象用来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而固执一点,乱加揣测;追根溯源: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。沧海一粟:意思是大海里的一粒谷子。比喻非常渺小。微不足道:指意义、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。管窥蠡测:比喻对事物观察了解狭窄片面。过犹不及:做事做过了头,跟做得不够,都不好。坐井观天:坐在井底看天。比喻眼界狭小,所见有限。矫枉过正:比喻纠正错误或偏差超过了应有的限度。2